方法论

对第二大脑(CODE/PARA)的一些新思考

– CODE是一个以战养战,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论。 – 以项目驱动的话,其衍生品PARA其实是始终面对的是一个较小规模的资料库。 – 如果从0开始,这可以说是聚焦,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囤积了不少未整理的资料。 – 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其实是比较偷懒的,即整体归档了之,后面随缘(通过要用时搜索,复盘时回顾)。 – 尽管作者强调定期复盘资料库(这很大程度受GTD的影响),但显然对于一些可能有价值但当下无法提供产出的资料容易形成错判。 – 关键问题在于PARA是一个知识系统的骨架,缺乏一个更细致的、针对具体文件处理的操作指引。 – 也因此,当不少博主使用单一工具去讲这套方法论的时候,我跟着实操下来,是感觉不太匹配,是需要一个更为细致的操作细则充当它的血肉的。 – 即,PARA可以作为流程上的规则,但实操层面需要其它方法作为指引。 延伸阅读:爆肝大更:打造第二大脑,摆脱无话可说和FOMO

推介

如果你受到语雀宕机影响,我建议试试这些工具

一线大厂能发生持续这么长时间的故障,上网这么多年还没遇到过。 考虑到这款产品在阿里的地位尴尬,且创始人已经出走,如果你有知识管理需求,强烈建议基于以下原则考虑更换工具: – 本地存储优先。 – 开源优先。 – 大厂主营产品优先。 – 有批量导出功能优先。 – 连结功能广泛优先。 以下工具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按优先级排列如下: 1. Obsidian(本地优先,功能强大,上手不难,用好有门槛) 2. Notion(与Obsidian并肩的知识管理工具,功能强大不言而喻,连结功能广泛) 3. Onenote(本地优先,Office组件之一,虽老派但功能强大,倒闭可能性极低) 4. 飞书云文档(功能完善,但体验较厚重,字跳工具方向主推产品之一,倒闭可能性较低) 5. Flomo(功能精炼且有闭环,尽管是创业小团队作品,但是该产品运营策略极为稳健,且产品本身支持同步到Notion,也支持批量导出) 6. Craft(颜值较高,功能也很完善,支持外挂本地文件夹,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款应用) 7.

记录

听我说,吃透这篇文章,就可能摸到泼天富贵

有这样一种说法,成功的人依靠的并不完全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更多的是抓住一个风口,拼尽全力投入其中,尽可能地吃进红利,当风口退去,依靠前面积累的资源再去寻找和投入下一个风口,如此循环往复。 所谓的风口,就是那些能够提供超线性回报的领域。 Paul Graham 的新文《Superlinear Return》讲的就是超线性回报,吃透它,格局打开,我们普通人就可能离风口更近一些,以下是我个人的笔记: 超线性回报是世界的一个特征,而不是我们发明的规则的产物。 超线性回报有两个基本的来源:指数增长和阈值。 如果你在某件事上做得越好,你就会做得越好,从而导致指数级增长。人类其实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关于“指数增长”的基因记忆。 在前现代,畜牧养殖是一个指数增长的典型例子,羊可以生羊,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但是土地的规模限制了发展。领土征服也是一个案例,控制的领土越多,兵力就越强,新的征服就越容易,但是,这种经验离普通人过于遥远,无法有效参考。 普通人唯一能接近指数增长的,就是知识。你知道的越多,学习新事物就越容易,也更容易逆

生产力

被忽略的翻译利器——macOS系统自带翻译

在2021年macOS Monterey的系统版本中,全局翻译已经是一个内置的、全局性的功能了,但在网上冲浪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很少有人提起它,很有种沧海遗珠的感觉。 今天我大致介绍一下内置在macOS里的这项功能,希望对大家有用。 首先说下翻译功能的几个亮点: * macOS是免费的,它的所有功能也是免费的,因此自带的全局翻译也是免费的。 * 这项功能其实是iOS 15首先实现,后来才集成到iPad OS和macOS中,也就是说苹果全家桶都可以使用。 * 目前,翻译功能支持20种语言(包含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内地中文、台式中文)。 * 下载模型到本地后,翻译功能可以离线使用。 翻译功能的入口: 1. Safari 地址栏 点击地址栏最右侧的“…”,会弹出翻译网页的选项,点击选择所需文字就可以翻译全网页,配合Safari的“阅读器视图”和基本的“导出为PDF”功能,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份纯净的中文译本。 2. 划词右击点翻译弹出浮窗 无论是系统本身,还是大多数应用,都可

方法论

爆肝大更:打造第二大脑,摆脱无话可说和FOMO

《打造第二大脑》是效率界的热门书,本来以为只是畅销大家蹭蹭流量,自己看下来才发觉确实是一本有料的书,完全值得爆肝推荐! 全书内容已经整理在图片中,不再赘述。笔记里讲讲我个人的看法: 1. CODE是一个更适合工作,更精确点说适合创意工作者的系统,这里并不是说它适用范围窄,而是说,在这个领域CODE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整个系统主打的是一个以战养战和大力出奇迹。 – “以战养战”指的是,整个系统首先是围绕”专案/项目”去组织资料,很强调目的性和操作性,迫使我们去更有针对性地获取、筛选和运用资料。 – “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和截止时间,自带驱动力,基于此收集信息,并通过”组织”、”萃取”,用”构想列岛”和”海明威桥”连结起来,缩小规模确保聚焦,不断分享中间产物获取反馈,系统自身的压力和系统内比较顺畅的各项流程,塑造了一个储备充足、供给畅通的能够”大力出奇迹”的工作流。 3. CODE其实并不十分依赖具体的工具,尽管它强调数字化的优越性,但如果仅仅依赖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系统和搜索,依然是足以跑通的,但我们看到的各项介绍和教程基本

方法论

《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读书笔记01-极简主义创业者

《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的书名翻译并不准确,原书名正如书中不断提及的,原名是“极简主义创业者”,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指引手册。 作者萨希尔·拉文吉亚是一个有实操经验的创业者,他所创立的Gumroad经历了从盲目追求规模增长到持续盈利的蜕变。作者正是基于自身的创业过程梳理出了这本小书。 过去若干年,我们已经见惯了互联网公司的各种“起号”方式——找到一个赛道,拉融资,上规模,无限竞争,熬死对手或自己。承平时代,这一切不失为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商战,创业者通过资本杠杆的撬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一旦进入艰难光景,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一地鸡毛,惨淡收场,ofo如是,滴滴如是,每日优鲜如是,“失败者”的名单可以无限拉长。这些失败带来的不光是一个个思路的溃败,对于投身其中的每个普通人来说,也是野望激情被快速扑灭,全部生活陷入巨大风险的过程。 因此,对于个人来说,用极简主义的方式去运营自己的一番事业就是对冲整体性风险的手段之一。尤其在抖快微红这些工具正盛的当下,人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去获得一定的关注,从中获得改善生活的收益也是越发常见的事情

记录

杭州德寿宫周末打卡

周六下午三点左右带一家老小去逛了德寿宫。 德寿宫的基本信息不介绍了,各种渠道很容易得到介绍,只说几个我觉得值得说的点: 1. 要先在微信公众号预约,我提前了3天。 2. 建议公共交通出行,那边几乎没法停车。 3. 一楼(对游客来说,感知上是负一楼)的展览展品众多,试图对高宗和孝宗时期临安的环境和形势做全景的呈现,挺详实的。 4. 遗址区4点时有3D影片播放,时长10分钟左右,主要讲德寿宫(重华宫)的演变,屏幕平平无奇,但是通过把激光打在遗址上标注原址位置,这个想法至少是用心的,我们一家都非常惊喜。 5. 较为粗线条地观展(指每个点位都走马观花看一遍),再拍点照片,大致要一个多小时。 6. 宫外红墙有一面正朝西,夕阳直射,穿过树影,影影绰绰,拍照的人很多,抢位要快准狠。 7. 一楼的文创店,有套印的印章,需花10元买专门的明信片,我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一门好生意。

方法论

家人们,做自媒体全靠1000个铁粉撑呀!

2004年,《连线》杂志的主编Chris Anderson提出了”长尾理论”的概念,指出长期以来,人们聚焦头部畅销的20%的产品或服务,而总体量占80%的利基小众产品或者服务却无人问津,互联网改变了这一点,利基市场虽然冷门,但是因为体量巨大,盘活这部分市场累计的收益总和非常可观,Google、亚马逊、网飞均获益匪浅。 2008年,《连线》杂志的第一任主编凯文·凯利基于”长尾理论”提出了”1000个铁粉(1000 true fans)”的说法。 铁粉(true fans,真正的粉丝)被定义为会购买你生产的任何东西的人。 长尾让巨头们从利基市场聚合了更多的用户,加强了话语权,单体创作者,不得不面临被更多压价的命运,很多人选择抱团取暖,但是,如果方向得当,满足前提,利基市场可以让创作者更多的回报。这个前提即寻找到1000名真正的粉丝。 设想一个保守的模型: 如果每个铁粉在你身上每年花费他们一天的工资,哪怕金额更少,只有每年100元,1000铁粉一年也能带来10万收入,对一般人来说,

方法论

Paul Graham谈有想法就别退缩

美国著名程序员、博客作者和技术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个人网站上的长文《How to do great work》给仍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适合每位对自己仍有期望的朋友反复阅读。下面是本文的第二十六部分摘录,也是最后一篇。 Believe it or not, I tried to make this essay as short as I could. But its length at least means it acts as a filter. If you made it this far, you must be

方法论

Paul Graham谈始终要保持的还是好奇心,好奇心是成就自己的关键

美国著名程序员、博客作者和技术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个人网站上的长文《How to do great work》给仍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适合每位对自己仍有期望的朋友反复阅读。下面是本文的第二十五部分摘录: Notice how often that word has come up. If you asked an oracle the secret to doing great work and the oracle replied with a single word, my bet would be on “curiosity.” That doesn’t

方法论

Paul Graham谈让好奇心驱动你,而不是声望或者竞争

美国著名程序员、博客作者和技术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个人网站上的长文《How to do great work》给仍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适合每位对自己仍有期望的朋友反复阅读。下面是本文的第二十四部分摘录: It’s ok to want to impress other people, but choose the right people. The opinion of people you respect is signal. Fame, which is the opinion of a much larger group you might or m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