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Graham谈取舍与发现

美国著名程序员、博客作者和技术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个人网站上的长文《How to do great work》给仍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适合每位对自己仍有期望的朋友反复阅读。下面是本文的第十部分摘录:


Great work is consistent not only with who did it, but with itself. It’s usually all of a piece. So if you face a decision in the middle of working on something, ask which choice is more consistent.

You may have to throw things away and redo them. You won’t necessarily have to, but you have to be willing to. And that can take some effort; when there’s something you need to redo, status quo bias and laziness will combine to keep you in denial about it. To beat this ask: If I’d already made the change, would I want to revert to what I have now?

Have the confidence to cut. Don’t keep something that doesn’t fit just because you’re proud of it, or because it cost you a lot of effort.

Indeed, in some kinds of work it’s good to strip whatever you’re doing to its essence. The result will be more concentrated; you’ll understand it better; and you won’t be able to lie to yourself about whether there’s anything real there.

Mathematical elegance may sound like a mere metaphor, drawn from the arts. That’s what I thought when I first heard the term “elegant” applied to a proof. But now I suspect it’s conceptually prior — that the main ingredient in artistic elegance is mathematical elegance. At any rate it’s a useful standard well beyond math.

Elegance can be a long-term bet, though. Laborious solutions will often have more prestige in the short term. They cost a lot of effort and they’re hard to understand, both of which impress people, at least temporarily.

Whereas some of the very best work will seem like it took comparatively little effort, because it was in a sense already there. It didn’t have to be built, just seen. It’s a very good sign when it’s hard to say whether you’re creating something or discovering it.

When you’re doing work that could be seen as either creation or discovery, err on the side of discovery. Try thinking of yourself as a mere conduit through which the ideas take their natural shape.

(Strangely enough, one exception is the problem of choosing a problem to work on. This is usually seen as search, but in the best case it’s more like creating something. In the best case you create the field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ing it.)

Similarly, if you’re trying to build a powerful tool, make it gratuitously unrestrictive. A powerful tool almost by definition will be used in ways you didn’t expect, so err on the side of eliminating restrictions, even if you don’t know what the benefit will be.

Great work will often be tool-like in the sense of being something others build on. So it’s a good sign if you’re creating ideas that others could use, or exposing questions that others could answer. The best ideas have implications in many different areas.

If you express your ideas in the most general form, they’ll be truer than you intended.

做出伟大的作品,不仅需要与创作者保持一致,更需要在作品内部保持统一。伟大的作品通常具有整体性。所以,当你在工作中面临抉择时,问自己哪个选择能使作品更加内在统一。

你可能需要抛弃一些东西,重新做过。这可能不是必须的,但你应该有重新做的准备。当需要重新做某些部分时,现状依赖和懒惰会阻止你这么做。为了克服这点,可以问自己:如果我已经做出改变,我还会回头选择现在的状态吗?

自信地删减不合适的部分,不要仅仅因为自豪或者已经投入了大量努力就保留实际上不合适的内容。

的确,在某些工作中,将内容萃取到本质是明智的。这样作品会更加简洁和集中,你也会更好地理解它的核心所在,不会自欺欺人。

数学上的“优雅”可能只是一个从艺术中借用的比喻。当我第一次听说“优雅”这个词被应用于证明时,我就是这么想的。但现在我怀疑它在概念上先于艺术优雅而存在。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远超数学的有用标准。

然而,优雅可能是长期的质量保证,而不是短期的。在短期内,劳动密集型的解决方案往往更受欢迎。它们需要大量努力,也很难理解,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至少短期如此。

而另一方面,一些最伟大的作品给人几乎不需付出任何努力的感觉,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存在了。它不需要建造,只需要被发现。当你无法判断自己是创造还是发现时,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

当工作被视为创造或发现时,把它看作发现会更好。试图成为思想自然成形的一个纯粹传导者。

(奇怪的是,一个例外是选择研究问题。这通常被看作探索,但在最佳情况下,它更像创造。在最佳情况下,你在探索一个领域的同时创建了这个领域。)

类似地,如果你试图建立一个强大的工具,让它不受限制。一个强大的工具几乎肯定会被意想不到地使用,所以在消除限制时保守点,即使你不知道好处是什么。

伟大的作品往往具有工具性质,可以被他人扩展和构建。因此,如果你创建了他人可以使用的想法,或者提出他人可以回答的问题,这是一个好兆头。最好的想法具有跨领域的启发性。

如果你用最一般的方式表达想法,它们会比你预期的更为真实。

Read more

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昨天的主要时间都用来补日记和手账,春节期间欠账太多,这次补日记以数字为主,都写在备忘录里,手账写到后面反而一天只有一句,不过我尽量挑选了贴近的单向提示词贴上去,也算是拼贴手账了。 自从了解到了ForeverNotes——一个根植于苹果备忘录的笔记系统,就尝试实践了一下。 用备忘录有几个好处: 1. 苹果备忘录功能够强,除了图谱、双链,笔记的基本功能都有,不需要折腾。 2. 系统原生应用,不会黄。 3. 不需要考虑附件位置。 4. 多设备同步不是问题,尽管有人说iCloud是屎,但我目前没遇到意外,同步延迟什么的,我没有即时更新的需求,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我尝试将纸质手账和数字日记结合使用,一个月下来两边都还算坚持下来了。 我使用快捷指令计时,如之前所说,Notion可以自动统计时长占比,手动誊写到国誉自我days上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可视化,不需要在手机电脑上打开应用查看。有时会忘记激活快捷指令,但好在后续也能回忆起大致的用时情况,实践结果可以接受。 临时想法如果不方便在电脑上记录会写在随身携带的A7小本子上,方便的话就即时写到备忘录当天的笔记里。 ForeverN

数字工具规划,手账记录,我觉得这样感觉还挺好的

又一次要提到手账,自从在无印良品店看到今年份的手账本后就逐渐沉迷,直至11月份终于入坑。我是一个热衷于钻研感兴趣事物的人(暂且不谈有没有成果),到今天为止,小红书推给我的内容已经至少有60%与手账相关了,有一些用法让我很有启发: 📚我的手帐哲学|时间轴的再认识 - 慢慢 J人狂喜:靠这本手帐做时间设计有点太爽! - 宁宁的秘密基地 和国誉DAYS在一起的第一周|手帐心得 - 我们爱手帐_主编君 一日一页时间轴 | 国誉自我 | 使用心得 - 云蔓的手帐生活 目前手账本的用法 从上面的推荐内容可以看出,我换了新本子,现在同时在用的是三本:之前买的muji A5活页本、能率5002、国誉自我Days。Muji的任意日程本是很经典的周历布局,我原本打算日期页对折,一半写待办,一半写完成,自由书写页就任意发挥: 实际写下来,我发现我的待办规划是在Todoist而不是在纸本上完成的,于是这部分就开了天窗,自由书写部分成了每日小结,事事都想写一面A5就不太够了。正值年末,不少人在小红书上发自己的“手账体系”,本数和玩法都乍舌,实在是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明确主线,建立系统,2025年肯定会更好

明确主线,建立系统,2025年肯定会更好

重当牛马之后,越来越觉得新环境新模式带来的挑战巨大,过往的经验并不能直接套用在新工作上,这让我十分焦虑。一方面,我急需有所产出,尽快站稳脚跟,另一方面,理清方向和工作流,才能更快盘活资源,让自己更轻松,否则持续被KPI牵着鼻子走,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的节奏都会乱套。然而工作环境无法改变,我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去适应。 11月里,我读了《OKR工作法》,有点启发,新换公司很容易被各种陌生的信息扰乱视线,失去焦点,OKR的重心便是聚焦,正是我当下需要的。我尝试用Notion实践OKR的方法,结合一直沿用的GTD和PARA,缝合出了一套模板,两个月下来边用边完善,自我感觉到了可以拿出手的程度了。 参考思路 系统分工 上图是我缝合怪系统的思路。 * PARA(绿色):作为分类框架,旨在辨别各项信息、待办所处的状态 * OKR(红色):作为价值标准,在于聚焦主线相关的资源 * GTD(蓝色):执行流程,将主线任务进行到底 思考过程 1. “Area”作为需要长期履行的职责,可以约等于一个阶段的人生主线,基于此,

2024年最爱的三个产品

2024年最爱的三个产品

又到了年终,各种题材的盘点回顾不可缺少,我也不能免俗。今年虽然无比艰难,但在应用上还是没少花钱,明确记得付过费的就有如下几款: * Flomo,国内人气笔记应用。 * Hazel,知名Mac端自动化应用。 * Scapple,老牌白板工具。 * Todoist,老牌GTD应用。 * 黑神话:悟空,想必无需多言。 似乎还挺节制的😊,回到正题,简单讲一下今年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3款应用,不局限于上面提到的。 小红书/微信公众号 第一名要给小红书和微信公众号,两个并列。自从去年开始做号,尽管进度缓慢,但这些媒体平台还是给了我远超现实的正反馈,我收获了几百个关注者,通过零星的产品出售获得了少量变现,让我成就感满满。 通过内容生产,我对未来有了一些新的思路,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认真工作,努力生活的思维。 代码和媒体是不需要许可就能使用的杠杆。这两个杠杆是新富阶层背后的杠杆。你可以创建软件和媒体,让它们在你睡觉时为你工作。 ––纳瓦尔 我的内容远谈不上优质,但依然有人喜欢,有人付款,这对我意义很大,给了我被需要的感觉。 感谢每个浏览我内容甚至为之付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