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Graham谈模仿

美国著名程序员、博客作者和技术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个人网站上的长文《How to do great work》给仍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适合每位对自己仍有期望的朋友反复阅读。下面是本文的第十九部分摘录:


People new to a field will often copy existing work. There’s nothing inherently bad about that. There’s no better way to learn how something works than by trying to reproduce it. Nor does copying necessarily make your work unoriginal. Originality is the presence of new ideas, not the absence of old ones.

There’s a good way to copy and a bad way. If you’re going to copy something, do it openly instead of furtively, or worse still, unconsciously. This is what’s meant by the famously misattributed phrase “Great artists steal.” The really dangerous kind of copying, the kind that gives copying a bad name, is the kind that’s done without realizing it, because you’re nothing more than a train running on tracks laid down by someone else. But at the other extreme, copying can be a sign of superiority rather than subordination.

In many fields it’s almost inevitable that your early work will be in some sense based on other people’s. Projects rarely arise in a vacuum. They’re usually a reaction to previous work. When you’re first starting out, you don’t have any previous work; if you’re going to react to something, it has to be someone else’s. Once you’re established, you can react to your own. But while the former gets called derivative and the latter doesn’t, structurally the two cases are more similar than they seem.

Oddly enough, the very novelty of the most novel ideas sometimes makes them seem at first to be more derivative than they are. New discoveries often have to be conceived initially as variations of existing things, even by their discoverers, because there isn’t yet the conceptual vocabulary to express them.

There are definitely some dangers to copying, though. One is that you’ll tend to copy old things — things that were in their day at the frontier of knowledge, but no longer are.

And when you do copy something, don’t copy every feature of it. Some will make you ridiculous if you do. Don’t copy the manner of an eminent 50 year old professor if you’re 18, for example, or the idiom of a Renaissance poem hundreds of years later.

Some of the features of things you admire are flaws they succeeded despite. Indeed, the features that are easiest to imitate are the most likely to be the flaws.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for behavior. Some talented people are jerks, and this sometimes makes it seem to the inexperienced that being a jerk is part of being talented. It isn’t; being talented is merely how they get away with it.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kinds of copying is to copy something from one field into another. History is so full of chance discoveries of this type that it’s probably worth giving chance a hand by deliberately learning about other kinds of work. You can take ideas from quite distant fields if you let them be metaphors.

Negative examples can be as inspiring as positive ones. In fact you can sometimes learn more from things done badly than from things done well; sometimes it only becomes clear what’s needed when it’s missing.

对于一个领域的新手来说,经常会通过模仿现有作品来学习。这本身并没有什么不好。尝试复制一件事物是了解其运作方式的最佳途径。而且,模仿并不一定使你的作品缺乏原创性。原创性在于新思想的存在,而不是旧思想的缺失。

模仿有好的方式和坏的方式。如果你要复制某些东西,那么公开地复制,而不是秘密地或者更糟糕地无意识地复制。这就是那句被错误引用的著名短语“伟大的艺术家偷窃”的意思。真正危险的复制是那种无意识地进行的复制,因为你只是在别人铺设的轨道上奔驰。但在另一方面,模仿也可以是卓越而不是屈服的表现。

在许多领域,你的早期工作往往在某种程度上基于他人的工作。项目很少是孤立产生的,它们通常是对先前工作的反应。当你刚开始时,你没有任何先前工作可供参考;如果你要进行反应,那就只能是对他人的工作进行反应。一旦你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你就可以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应。然而,尽管前者被称为衍生作品而后者不被如此称呼,但从结构上看,这两种情况更相似。

有趣的是,一些最新奇的想法之所以在一开始看起来比它们实际上更具衍生性,是因为它们常常被看作是现有事物的变体,甚至是由它们的发现者自己这样看待,因为当时还没有概念性的词汇来表达它们。

当然,模仿也存在一些危险。其中之一是你可能倾向于复制旧事物,即那些在它们的时代处于知识前沿的事物,但现在已经过时了。

而当你复制某样东西时,不要复制其中的每个特征。有些特征如果你一模一样地复制,可能会让你看起来可笑。例如,如果你只有18岁,不要模仿一位享有声望的50岁教授的举止方式,也不要在数百年后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风格。

你所欣赏的事物中的一些特征可能是它们成功的缺陷。事实上,最容易模仿的特征往往是最有可能是缺陷的特征。

这一点在行为方面尤为真实。一些有才华的人可能很讨厌,这有时会让经验不足的人认为成为讨厌的一部分是有才华的一部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才华只是他们逃脱惩罚的方式。

最强大的模仿方式之一是将一个领域中的东西复制到另一个领域中。历史上有很多这种偶然发现,所以通过有意识地学习其他种类的工作,也许可以增加偶然的机会性。如果把它们作为隐喻,你可以从非常不同的领域中借鉴思想。

负面的例子可以激发灵感,就像正面的例子一样。实际上,有时候从失败的事情中学到的比从成功的事情中学到的更多;有时候只有在某些东西缺失时才会变得清楚需要什么。

Read more

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昨天的主要时间都用来补日记和手账,春节期间欠账太多,这次补日记以数字为主,都写在备忘录里,手账写到后面反而一天只有一句,不过我尽量挑选了贴近的单向提示词贴上去,也算是拼贴手账了。 自从了解到了ForeverNotes——一个根植于苹果备忘录的笔记系统,就尝试实践了一下。 用备忘录有几个好处: 1. 苹果备忘录功能够强,除了图谱、双链,笔记的基本功能都有,不需要折腾。 2. 系统原生应用,不会黄。 3. 不需要考虑附件位置。 4. 多设备同步不是问题,尽管有人说iCloud是屎,但我目前没遇到意外,同步延迟什么的,我没有即时更新的需求,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我尝试将纸质手账和数字日记结合使用,一个月下来两边都还算坚持下来了。 我使用快捷指令计时,如之前所说,Notion可以自动统计时长占比,手动誊写到国誉自我days上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可视化,不需要在手机电脑上打开应用查看。有时会忘记激活快捷指令,但好在后续也能回忆起大致的用时情况,实践结果可以接受。 临时想法如果不方便在电脑上记录会写在随身携带的A7小本子上,方便的话就即时写到备忘录当天的笔记里。 ForeverN

数字工具规划,手账记录,我觉得这样感觉还挺好的

又一次要提到手账,自从在无印良品店看到今年份的手账本后就逐渐沉迷,直至11月份终于入坑。我是一个热衷于钻研感兴趣事物的人(暂且不谈有没有成果),到今天为止,小红书推给我的内容已经至少有60%与手账相关了,有一些用法让我很有启发: 📚我的手帐哲学|时间轴的再认识 - 慢慢 J人狂喜:靠这本手帐做时间设计有点太爽! - 宁宁的秘密基地 和国誉DAYS在一起的第一周|手帐心得 - 我们爱手帐_主编君 一日一页时间轴 | 国誉自我 | 使用心得 - 云蔓的手帐生活 目前手账本的用法 从上面的推荐内容可以看出,我换了新本子,现在同时在用的是三本:之前买的muji A5活页本、能率5002、国誉自我Days。Muji的任意日程本是很经典的周历布局,我原本打算日期页对折,一半写待办,一半写完成,自由书写页就任意发挥: 实际写下来,我发现我的待办规划是在Todoist而不是在纸本上完成的,于是这部分就开了天窗,自由书写部分成了每日小结,事事都想写一面A5就不太够了。正值年末,不少人在小红书上发自己的“手账体系”,本数和玩法都乍舌,实在是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明确主线,建立系统,2025年肯定会更好

明确主线,建立系统,2025年肯定会更好

重当牛马之后,越来越觉得新环境新模式带来的挑战巨大,过往的经验并不能直接套用在新工作上,这让我十分焦虑。一方面,我急需有所产出,尽快站稳脚跟,另一方面,理清方向和工作流,才能更快盘活资源,让自己更轻松,否则持续被KPI牵着鼻子走,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的节奏都会乱套。然而工作环境无法改变,我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去适应。 11月里,我读了《OKR工作法》,有点启发,新换公司很容易被各种陌生的信息扰乱视线,失去焦点,OKR的重心便是聚焦,正是我当下需要的。我尝试用Notion实践OKR的方法,结合一直沿用的GTD和PARA,缝合出了一套模板,两个月下来边用边完善,自我感觉到了可以拿出手的程度了。 参考思路 系统分工 上图是我缝合怪系统的思路。 * PARA(绿色):作为分类框架,旨在辨别各项信息、待办所处的状态 * OKR(红色):作为价值标准,在于聚焦主线相关的资源 * GTD(蓝色):执行流程,将主线任务进行到底 思考过程 1. “Area”作为需要长期履行的职责,可以约等于一个阶段的人生主线,基于此,

2024年最爱的三个产品

2024年最爱的三个产品

又到了年终,各种题材的盘点回顾不可缺少,我也不能免俗。今年虽然无比艰难,但在应用上还是没少花钱,明确记得付过费的就有如下几款: * Flomo,国内人气笔记应用。 * Hazel,知名Mac端自动化应用。 * Scapple,老牌白板工具。 * Todoist,老牌GTD应用。 * 黑神话:悟空,想必无需多言。 似乎还挺节制的😊,回到正题,简单讲一下今年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3款应用,不局限于上面提到的。 小红书/微信公众号 第一名要给小红书和微信公众号,两个并列。自从去年开始做号,尽管进度缓慢,但这些媒体平台还是给了我远超现实的正反馈,我收获了几百个关注者,通过零星的产品出售获得了少量变现,让我成就感满满。 通过内容生产,我对未来有了一些新的思路,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认真工作,努力生活的思维。 代码和媒体是不需要许可就能使用的杠杆。这两个杠杆是新富阶层背后的杠杆。你可以创建软件和媒体,让它们在你睡觉时为你工作。 ––纳瓦尔 我的内容远谈不上优质,但依然有人喜欢,有人付款,这对我意义很大,给了我被需要的感觉。 感谢每个浏览我内容甚至为之付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