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test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3-新闻的骚动

第三集:新闻的骚动 原文语境 “所谓的“真相”还有许多个不同的版本,所以当谈及一个国家时,我们无法认为每天只有一例事件发生,以为只要新闻机构态度坚定,就定能将事实真相捉拿。新闻也许会自诩为真相的权威,也许会声称找到了正在发生事件的真实答案——尽管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就记录现实而言,这种包罗万象的本事也并非新闻所具备。新闻所做的,不过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将某些报道置于聚光灯下,而将另一些报道淡出视线,从而塑造出选择性的事实。 此间凝聚了一股巨大且未被察觉的力量:拼凑一国公民对彼此印象的能力;操纵我们对“他人”看法的能力;在我们的想象中塑造一个国家的能力。” 摘录来自「新闻的骚动」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片头引言引自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政治新闻一章,有提炼精简,我摘抄了丁维版全段的译文如上。 本段主要反应的是新闻传播中“议程设置”的问题。议程设置认为媒体有能力通过决定哪些问题最受关注来塑造公众舆论,媒体对一个议题的报导取向及数量,能够影响受众对这议题的重视程度,虽然不一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2-孙石熙

第二集:孙石熙的脉络新闻学 谁是孙石熙 孙石熙(韩语:손석희,1956年7月27日—) 是韩国著名记者、国民主播、实业家。现任JTBC社长。 重要事件 * 2014年4月16日世越号客轮发生浸水事故。孙石熙秉持议题维持,带领记者团队长住事故现场数月,追踪报道世越号船难达200天之久。 * 2016年10月24日起,对“崔顺实事件“进行独家连续报道,凭借超高的民众信赖度,让大楼管理员只为JTBC记者开门,独家取得崔顺实平板电脑,揭发干政证据,使朴槿惠遭弹劾下台。 * 身为保守派《中央日报》旗下电视台,依旧不畏高层压力,批判三星集团,报道李在镕被捕消息。 主要观点 客观地追求事实是孙石熙新闻工作最基本的功夫。 「客观」,并不只是所谓的呈现正反观点,而是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透过不同方法先找出事情的真相,揭露权力者不愿曝光的黑暗,因此,不仅要主动采访,更不能将搜集到的资讯照单全收,相反的,要检视受访者言谈的真伪,察觉是否有所隐匿。 我们经常看到报导中A指控了B,记者为了两面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1-Anchor

《新闻女王》大火,真的是好看,每集片头的引言也很有心思,所以我想做点微小的工作,把这些引言的背景梳理一下,让自己涨涨见识。 第一集:Anchor 词义 在《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中,Anchor本身是“锚”的意思,由此引申为“赖以依靠的人”,与新闻主播相关的释义是:“主要在北美英语中:广播或体育项目中主持或者协调其他参与者的人(男女都可)”,字典用CBS做了例句示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北美英语,为什么是CBS? 第一个被称为“Anchorman”的人 简单查证之后有了以下结果:1952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首先使用“anchor”来形容克朗凯特,表扬和确立他为电视台所发挥的作用。此后,美国其他电视台也开始对电视新闻主持人沿用这一称谓。 为什么新闻主持人是“赖以依靠的人” 二战时期,CBS的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曾利用无线广播将报道与分析并行向听众传播战时信息,这种方式逐渐影响了美国电视新闻的方向。后来,CBS的新闻节

书籍

《笔记的方法》:真正能实操的笔记方法论

Flomo的创始人少楠老师和白光老师新出版了《笔记的方法》。我第一时间就买来读完了。先说结论:我觉得《笔记的方法》是一本质量远比《卡片笔记写作法》高许多的书。如果你跟我一样觉得《卡片笔记写作法》索然无味,故弄玄虚,但有认同笔记能够助力自己,那我以十二分诚意推荐这本《笔记的方法》。 关于笔记的意义 “做笔记,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 这句金句已是本书的slogan,这不是一个新的观点,几乎每个与笔记相关的方法论都会提及,包括油管效率博主大神Ali Abdaal 在其20年8月的介绍第二大脑的视频(The Second Brain – A Life-Changing Productivity System)里也提到了“想法回收”的概念。 但我要说的是,首先,太多的资料对于这种原则性内容的解释都是一带而过,我们看到后的反应都是赞一句说得对之后再无其它,但《笔记的方法》中,少楠老师以自己为例给出了翔实的阐释,只要看过相信不会再对这个原则再有任何疑惑。其次,金句的力量巨大,至少它能击破圈层。 笔记的方法

记录

关于学习重要性的谈话

洗澡的时候跟崽聊天,谈到学习的重要性。 我问他学习和玩哪个重要,他说学习,为什么呢,不知道。 我想了一会儿,却又没想出什么不太苦大仇深和功利的理由,所以只好拆开来问他。 “语文重不重要?”“重要,不会的话,别人说什么都听不懂,走在路上看什么都不知道,还怎么过啊?” “数学重不重要?”“重要,坐一号线换乘,不认识1234,坐到哪里都不知道。” “英语呢?”“重要,不然遇到外国人都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你有机会遇到外国人么?”“不知道,反正重要。” 还是得使劲教。我基本上对他没有太多严苛的要求,只想他以后能做到两点,一个是肯学好学,另一个是有世界的概念,不要受民族主义的桎梏,希望第二点以后不会让他受苦。

方法论

对第二大脑(CODE/PARA)的一些新思考

– CODE是一个以战养战,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论。 – 以项目驱动的话,其衍生品PARA其实是始终面对的是一个较小规模的资料库。 – 如果从0开始,这可以说是聚焦,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囤积了不少未整理的资料。 – 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其实是比较偷懒的,即整体归档了之,后面随缘(通过要用时搜索,复盘时回顾)。 – 尽管作者强调定期复盘资料库(这很大程度受GTD的影响),但显然对于一些可能有价值但当下无法提供产出的资料容易形成错判。 – 关键问题在于PARA是一个知识系统的骨架,缺乏一个更细致的、针对具体文件处理的操作指引。 – 也因此,当不少博主使用单一工具去讲这套方法论的时候,我跟着实操下来,是感觉不太匹配,是需要一个更为细致的操作细则充当它的血肉的。 – 即,PARA可以作为流程上的规则,但实操层面需要其它方法作为指引。 延伸阅读:爆肝大更:打造第二大脑,摆脱无话可说和FOMO

推介

如果你受到语雀宕机影响,我建议试试这些工具

一线大厂能发生持续这么长时间的故障,上网这么多年还没遇到过。 考虑到这款产品在阿里的地位尴尬,且创始人已经出走,如果你有知识管理需求,强烈建议基于以下原则考虑更换工具: – 本地存储优先。 – 开源优先。 – 大厂主营产品优先。 – 有批量导出功能优先。 – 连结功能广泛优先。 以下工具是我个人的一些建议,按优先级排列如下: 1. Obsidian(本地优先,功能强大,上手不难,用好有门槛) 2. Notion(与Obsidian并肩的知识管理工具,功能强大不言而喻,连结功能广泛) 3. Onenote(本地优先,Office组件之一,虽老派但功能强大,倒闭可能性极低) 4. 飞书云文档(功能完善,但体验较厚重,字跳工具方向主推产品之一,倒闭可能性较低) 5. Flomo(功能精炼且有闭环,尽管是创业小团队作品,但是该产品运营策略极为稳健,且产品本身支持同步到Notion,也支持批量导出) 6. Craft(颜值较高,功能也很完善,支持外挂本地文件夹,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款应用) 7.

记录

听我说,吃透这篇文章,就可能摸到泼天富贵

有这样一种说法,成功的人依靠的并不完全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更多的是抓住一个风口,拼尽全力投入其中,尽可能地吃进红利,当风口退去,依靠前面积累的资源再去寻找和投入下一个风口,如此循环往复。 所谓的风口,就是那些能够提供超线性回报的领域。 Paul Graham 的新文《Superlinear Return》讲的就是超线性回报,吃透它,格局打开,我们普通人就可能离风口更近一些,以下是我个人的笔记: 超线性回报是世界的一个特征,而不是我们发明的规则的产物。 超线性回报有两个基本的来源:指数增长和阈值。 如果你在某件事上做得越好,你就会做得越好,从而导致指数级增长。人类其实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关于“指数增长”的基因记忆。 在前现代,畜牧养殖是一个指数增长的典型例子,羊可以生羊,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但是土地的规模限制了发展。领土征服也是一个案例,控制的领土越多,兵力就越强,新的征服就越容易,但是,这种经验离普通人过于遥远,无法有效参考。 普通人唯一能接近指数增长的,就是知识。你知道的越多,学习新事物就越容易,也更容易逆

生产力

被忽略的翻译利器——macOS系统自带翻译

在2021年macOS Monterey的系统版本中,全局翻译已经是一个内置的、全局性的功能了,但在网上冲浪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很少有人提起它,很有种沧海遗珠的感觉。 今天我大致介绍一下内置在macOS里的这项功能,希望对大家有用。 首先说下翻译功能的几个亮点: * macOS是免费的,它的所有功能也是免费的,因此自带的全局翻译也是免费的。 * 这项功能其实是iOS 15首先实现,后来才集成到iPad OS和macOS中,也就是说苹果全家桶都可以使用。 * 目前,翻译功能支持20种语言(包含英式英语、美式英语、内地中文、台式中文)。 * 下载模型到本地后,翻译功能可以离线使用。 翻译功能的入口: 1. Safari 地址栏 点击地址栏最右侧的“…”,会弹出翻译网页的选项,点击选择所需文字就可以翻译全网页,配合Safari的“阅读器视图”和基本的“导出为PDF”功能,我们很容易得到一份纯净的中文译本。 2. 划词右击点翻译弹出浮窗 无论是系统本身,还是大多数应用,都可

方法论

爆肝大更:打造第二大脑,摆脱无话可说和FOMO

《打造第二大脑》是效率界的热门书,本来以为只是畅销大家蹭蹭流量,自己看下来才发觉确实是一本有料的书,完全值得爆肝推荐! 全书内容已经整理在图片中,不再赘述。笔记里讲讲我个人的看法: 1. CODE是一个更适合工作,更精确点说适合创意工作者的系统,这里并不是说它适用范围窄,而是说,在这个领域CODE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整个系统主打的是一个以战养战和大力出奇迹。 – “以战养战”指的是,整个系统首先是围绕”专案/项目”去组织资料,很强调目的性和操作性,迫使我们去更有针对性地获取、筛选和运用资料。 – “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和截止时间,自带驱动力,基于此收集信息,并通过”组织”、”萃取”,用”构想列岛”和”海明威桥”连结起来,缩小规模确保聚焦,不断分享中间产物获取反馈,系统自身的压力和系统内比较顺畅的各项流程,塑造了一个储备充足、供给畅通的能够”大力出奇迹”的工作流。 3. CODE其实并不十分依赖具体的工具,尽管它强调数字化的优越性,但如果仅仅依赖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系统和搜索,依然是足以跑通的,但我们看到的各项介绍和教程基本

方法论

《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读书笔记01-极简主义创业者

《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的书名翻译并不准确,原书名正如书中不断提及的,原名是“极简主义创业者”,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指引手册。 作者萨希尔·拉文吉亚是一个有实操经验的创业者,他所创立的Gumroad经历了从盲目追求规模增长到持续盈利的蜕变。作者正是基于自身的创业过程梳理出了这本小书。 过去若干年,我们已经见惯了互联网公司的各种“起号”方式——找到一个赛道,拉融资,上规模,无限竞争,熬死对手或自己。承平时代,这一切不失为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商战,创业者通过资本杠杆的撬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一旦进入艰难光景,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一地鸡毛,惨淡收场,ofo如是,滴滴如是,每日优鲜如是,“失败者”的名单可以无限拉长。这些失败带来的不光是一个个思路的溃败,对于投身其中的每个普通人来说,也是野望激情被快速扑灭,全部生活陷入巨大风险的过程。 因此,对于个人来说,用极简主义的方式去运营自己的一番事业就是对冲整体性风险的手段之一。尤其在抖快微红这些工具正盛的当下,人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去获得一定的关注,从中获得改善生活的收益也是越发常见的事情

记录

杭州德寿宫周末打卡

周六下午三点左右带一家老小去逛了德寿宫。 德寿宫的基本信息不介绍了,各种渠道很容易得到介绍,只说几个我觉得值得说的点: 1. 要先在微信公众号预约,我提前了3天。 2. 建议公共交通出行,那边几乎没法停车。 3. 一楼(对游客来说,感知上是负一楼)的展览展品众多,试图对高宗和孝宗时期临安的环境和形势做全景的呈现,挺详实的。 4. 遗址区4点时有3D影片播放,时长10分钟左右,主要讲德寿宫(重华宫)的演变,屏幕平平无奇,但是通过把激光打在遗址上标注原址位置,这个想法至少是用心的,我们一家都非常惊喜。 5. 较为粗线条地观展(指每个点位都走马观花看一遍),再拍点照片,大致要一个多小时。 6. 宫外红墙有一面正朝西,夕阳直射,穿过树影,影影绰绰,拍照的人很多,抢位要快准狠。 7. 一楼的文创店,有套印的印章,需花10元买专门的明信片,我第一次意识到这是一门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