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Graham谈士气的要素

美国著名程序员、博客作者和技术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个人网站上的长文《How to do great work》给仍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适合每位对自己仍有期望的朋友反复阅读。下面是本文的第二十三部分摘录:


An audience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morale. If you’re a scholar, your audience may be your peers; in the arts, it may be an audienc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Either way it doesn’t need to be big. The value of an audience doesn’t grow anything like linearly with its size. Which is bad news if you’re famous, but good news if you’re just starting out, because it means a small but dedicated audience can be enough to sustain you. If a handful of people genuinely love what you’re doing, that’s enough.

To the extent you can, avoid letting intermediaries come between you and your audience. In some types of work this is inevitable, but it’s so liberating to escape it that you might be better off switching to an adjacent type if that will let you go direct.

The people you spend time with will also have a big effect on your morale. You’ll find there are some who increase your energy and others who decrease it, and the effect someone has is not always what you’d expect. Seek out the people who increase your energy and avoid those who decrease it. Though of course if there’s someone you need to take care of, that takes precedence.

Don’t marry someone who doesn’t understand that you need to work, or sees your work as competition for your attention. If you’re ambitious, you need to work; it’s almost like a medical condition; so someone who won’t let you work either doesn’t understand you, or does and doesn’t care.

Ultimately morale is physical. You think with your body, so it’s important to take care of it. That means exercising regularly, eating and sleeping well, and avoiding the more dangerous kinds of drugs. Running and walking are particularly good forms of exercise because they’re good for thinking.

People who do great work are not necessarily happier than everyone else, but they’re happier than they’d be if they didn’t. In fact, if you’re smart and ambitious, it’s dangerous not to be productive. People who are smart and ambitious but don’t achieve much tend to become bitter.

观众是士气的关键组成部分。如果你是一位学者,你的观众可能是你的同行;在艺术领域,它可能是传统意义上的观众。无论如何,观众的价值与其规模的增长不成正比。对于名人来说,这可能是个坏消息,但对于初出茅庐的人来说,这是个好消息,因为这意味着一个小而忠诚的观众群体足以维持你的生活。如果有一小撮人真心喜欢你所做的事情,那就足够了。

在你和观众之间尽量避免让中间人介入。在某些类型的工作中,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你能够直接进行,那会让你感到非常自由。如果可以的话,你可能更好地转换到相邻的类型。

你与人相处的时间也会对你的士气产生很大影响。你会发现有些人能增加你的精力,而有些人会消耗你的精力,而某个人对你的影响并不总是你所期望的。寻找那些能增加你精力的人,避免那些会减少你精力的人。当然,如果有人需要你照顾,那就优先考虑照顾他们。

不要嫁给一个不理解你需要工作,或者把你的工作视为争夺你注意力的竞争对手的人。如果你有雄心壮志,你需要工作;这几乎就像一种疾病;所以那些不让你工作的人要么不了解你,要么明白你的情况但并不在乎。

最终,士气是与身体相关的。你用身体思考,所以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很重要。这意味着定期锻炼、饮食健康、良好的睡眠,并避免使用更危险的药物。跑步和散步是特别好的锻炼方式,因为它们有助于思考。

做出伟大成就的人不一定比其他人更幸福,但他们比如果不做成就会更幸福。事实上,如果你聪明而有雄心,不去努力成为一个有所成就的人是很危险的。那些聪明而有雄心却没有取得多大成就的人往往会变得愤世嫉俗。

Read more

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昨天的主要时间都用来补日记和手账,春节期间欠账太多,这次补日记以数字为主,都写在备忘录里,手账写到后面反而一天只有一句,不过我尽量挑选了贴近的单向提示词贴上去,也算是拼贴手账了。 自从了解到了ForeverNotes——一个根植于苹果备忘录的笔记系统,就尝试实践了一下。 用备忘录有几个好处: 1. 苹果备忘录功能够强,除了图谱、双链,笔记的基本功能都有,不需要折腾。 2. 系统原生应用,不会黄。 3. 不需要考虑附件位置。 4. 多设备同步不是问题,尽管有人说iCloud是屎,但我目前没遇到意外,同步延迟什么的,我没有即时更新的需求,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我尝试将纸质手账和数字日记结合使用,一个月下来两边都还算坚持下来了。 我使用快捷指令计时,如之前所说,Notion可以自动统计时长占比,手动誊写到国誉自我days上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可视化,不需要在手机电脑上打开应用查看。有时会忘记激活快捷指令,但好在后续也能回忆起大致的用时情况,实践结果可以接受。 临时想法如果不方便在电脑上记录会写在随身携带的A7小本子上,方便的话就即时写到备忘录当天的笔记里。 ForeverN

数字工具规划,手账记录,我觉得这样感觉还挺好的

又一次要提到手账,自从在无印良品店看到今年份的手账本后就逐渐沉迷,直至11月份终于入坑。我是一个热衷于钻研感兴趣事物的人(暂且不谈有没有成果),到今天为止,小红书推给我的内容已经至少有60%与手账相关了,有一些用法让我很有启发: 📚我的手帐哲学|时间轴的再认识 - 慢慢 J人狂喜:靠这本手帐做时间设计有点太爽! - 宁宁的秘密基地 和国誉DAYS在一起的第一周|手帐心得 - 我们爱手帐_主编君 一日一页时间轴 | 国誉自我 | 使用心得 - 云蔓的手帐生活 目前手账本的用法 从上面的推荐内容可以看出,我换了新本子,现在同时在用的是三本:之前买的muji A5活页本、能率5002、国誉自我Days。Muji的任意日程本是很经典的周历布局,我原本打算日期页对折,一半写待办,一半写完成,自由书写页就任意发挥: 实际写下来,我发现我的待办规划是在Todoist而不是在纸本上完成的,于是这部分就开了天窗,自由书写部分成了每日小结,事事都想写一面A5就不太够了。正值年末,不少人在小红书上发自己的“手账体系”,本数和玩法都乍舌,实在是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明确主线,建立系统,2025年肯定会更好

明确主线,建立系统,2025年肯定会更好

重当牛马之后,越来越觉得新环境新模式带来的挑战巨大,过往的经验并不能直接套用在新工作上,这让我十分焦虑。一方面,我急需有所产出,尽快站稳脚跟,另一方面,理清方向和工作流,才能更快盘活资源,让自己更轻松,否则持续被KPI牵着鼻子走,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的节奏都会乱套。然而工作环境无法改变,我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去适应。 11月里,我读了《OKR工作法》,有点启发,新换公司很容易被各种陌生的信息扰乱视线,失去焦点,OKR的重心便是聚焦,正是我当下需要的。我尝试用Notion实践OKR的方法,结合一直沿用的GTD和PARA,缝合出了一套模板,两个月下来边用边完善,自我感觉到了可以拿出手的程度了。 参考思路 系统分工 上图是我缝合怪系统的思路。 * PARA(绿色):作为分类框架,旨在辨别各项信息、待办所处的状态 * OKR(红色):作为价值标准,在于聚焦主线相关的资源 * GTD(蓝色):执行流程,将主线任务进行到底 思考过程 1. “Area”作为需要长期履行的职责,可以约等于一个阶段的人生主线,基于此,

2024年最爱的三个产品

2024年最爱的三个产品

又到了年终,各种题材的盘点回顾不可缺少,我也不能免俗。今年虽然无比艰难,但在应用上还是没少花钱,明确记得付过费的就有如下几款: * Flomo,国内人气笔记应用。 * Hazel,知名Mac端自动化应用。 * Scapple,老牌白板工具。 * Todoist,老牌GTD应用。 * 黑神话:悟空,想必无需多言。 似乎还挺节制的😊,回到正题,简单讲一下今年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3款应用,不局限于上面提到的。 小红书/微信公众号 第一名要给小红书和微信公众号,两个并列。自从去年开始做号,尽管进度缓慢,但这些媒体平台还是给了我远超现实的正反馈,我收获了几百个关注者,通过零星的产品出售获得了少量变现,让我成就感满满。 通过内容生产,我对未来有了一些新的思路,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认真工作,努力生活的思维。 代码和媒体是不需要许可就能使用的杠杆。这两个杠杆是新富阶层背后的杠杆。你可以创建软件和媒体,让它们在你睡觉时为你工作。 ––纳瓦尔 我的内容远谈不上优质,但依然有人喜欢,有人付款,这对我意义很大,给了我被需要的感觉。 感谢每个浏览我内容甚至为之付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