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我说,吃透这篇文章,就可能摸到泼天富贵

有这样一种说法,成功的人依靠的并不完全是持之以恒的努力,更多的是抓住一个风口,拼尽全力投入其中,尽可能地吃进红利,当风口退去,依靠前面积累的资源再去寻找和投入下一个风口,如此循环往复。

所谓的风口,就是那些能够提供超线性回报的领域。

Paul Graham 的新文《Superlinear Return》讲的就是超线性回报,吃透它,格局打开,我们普通人就可能离风口更近一些,以下是我个人的笔记:


超线性回报是世界的一个特征,而不是我们发明的规则的产物。

超线性回报有两个基本的来源:指数增长和阈值。

如果你在某件事上做得越好,你就会做得越好,从而导致指数级增长。人类其实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关于“指数增长”的基因记忆。

在前现代,畜牧养殖是一个指数增长的典型例子,羊可以生羊,子子孙孙无穷匮也,但是土地的规模限制了发展。领土征服也是一个案例,控制的领土越多,兵力就越强,新的征服就越容易,但是,这种经验离普通人过于遥远,无法有效参考。

普通人唯一能接近指数增长的,就是知识。你知道的越多,学习新事物就越容易,也更容易逆天改命。这样的案例从古至今屡见不鲜。

另一个超线性回报的来源是“阈值”,体现在“赢家通吃”这一表述中。在竞争之中,表现和回报之间的关系是阶跃函数。获胜一方无论是大胜还是仅有微弱优势,最后都会获得一场胜利。因此,这些回报并不存在于竞争之中,而是结果中存在阈值。达到了阈值,就取得了胜利,获得了全部的回报。国内互联网行业有大量这样的案例,外卖、打车算是典型的成功案例,以至于过去10多年间,这种想尽办法去接近垄断“阈值”,期望获得最大回报的路线成了业界的主流思路,很多时候却忽略了利用阈值原则的前提,即这个领域有利可图,值得玩。

指数增长和阈值是会交织的。跨越⻔槛会导致指数级增⻓: 战斗中获胜的一方通常受到的伤害较小,这使得他们更有可能在未来获胜。指数增⻓可以帮助跨越⻔槛:在具有网络效应的市场中,增⻓足够快的公司可以将潜在的竞争对手拒之⻔外。

这也就是强者恒强、富者恒富的道理。

但是技术的进步和组织重要性的降低,让超线性回报有了新的图景。

在过去,参与组织是获得资源的唯一途径,也是参与分配的唯一办法。技术的进步和组织的弱化,会让旧规则被打破,强者和新玩家可能会集中更多的回报,但也会创造更广泛的机会,很多以前普通人不能进入或无力进入的领域,会被动地释放出来。

作为普通人,要如何把握?

做复合性的工作。做那种能在一个周期中表现出色可以导致在下一个周期中表现更好的工作,可以在工作中获得学习和成长的工作。

永远学习。知识指数增⻓,但也有⻔槛。知识似乎是分形的,因为如果你努力突破一个知识领域的边界,有时你会发现一个全新的领域。如果你这样做了,你就能首先了解其中的所有新发现。

保持好奇心。你的好奇心不会让你对无聊的问题感兴趣,而有趣的问题往往会创造出具有超线性回报的领域,如果你有足够的天赋,并且足够强烈地追随你的好奇心,愿意付出最初的努力,尽管超线性回报起初很微小,但指数增长会让奖励曲线在在远端急剧上升。

超线性回报的领域绝不是静态的。事实上,最极端的回报来自于扩张。因此,虽然野心和好奇心都可以让你进入这 个领域,但好奇心可能是两者中更强大的。野心往往会让你攀登现有的高峰,但如果你足够接近一个足够有趣的问题,它可能会在你脚下⻓成一座山。

Read more

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昨天的主要时间都用来补日记和手账,春节期间欠账太多,这次补日记以数字为主,都写在备忘录里,手账写到后面反而一天只有一句,不过我尽量挑选了贴近的单向提示词贴上去,也算是拼贴手账了。 自从了解到了ForeverNotes——一个根植于苹果备忘录的笔记系统,就尝试实践了一下。 用备忘录有几个好处: 1. 苹果备忘录功能够强,除了图谱、双链,笔记的基本功能都有,不需要折腾。 2. 系统原生应用,不会黄。 3. 不需要考虑附件位置。 4. 多设备同步不是问题,尽管有人说iCloud是屎,但我目前没遇到意外,同步延迟什么的,我没有即时更新的需求,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我尝试将纸质手账和数字日记结合使用,一个月下来两边都还算坚持下来了。 我使用快捷指令计时,如之前所说,Notion可以自动统计时长占比,手动誊写到国誉自我days上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可视化,不需要在手机电脑上打开应用查看。有时会忘记激活快捷指令,但好在后续也能回忆起大致的用时情况,实践结果可以接受。 临时想法如果不方便在电脑上记录会写在随身携带的A7小本子上,方便的话就即时写到备忘录当天的笔记里。 ForeverN

数字工具规划,手账记录,我觉得这样感觉还挺好的

又一次要提到手账,自从在无印良品店看到今年份的手账本后就逐渐沉迷,直至11月份终于入坑。我是一个热衷于钻研感兴趣事物的人(暂且不谈有没有成果),到今天为止,小红书推给我的内容已经至少有60%与手账相关了,有一些用法让我很有启发: 📚我的手帐哲学|时间轴的再认识 - 慢慢 J人狂喜:靠这本手帐做时间设计有点太爽! - 宁宁的秘密基地 和国誉DAYS在一起的第一周|手帐心得 - 我们爱手帐_主编君 一日一页时间轴 | 国誉自我 | 使用心得 - 云蔓的手帐生活 目前手账本的用法 从上面的推荐内容可以看出,我换了新本子,现在同时在用的是三本:之前买的muji A5活页本、能率5002、国誉自我Days。Muji的任意日程本是很经典的周历布局,我原本打算日期页对折,一半写待办,一半写完成,自由书写页就任意发挥: 实际写下来,我发现我的待办规划是在Todoist而不是在纸本上完成的,于是这部分就开了天窗,自由书写部分成了每日小结,事事都想写一面A5就不太够了。正值年末,不少人在小红书上发自己的“手账体系”,本数和玩法都乍舌,实在是给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明确主线,建立系统,2025年肯定会更好

明确主线,建立系统,2025年肯定会更好

重当牛马之后,越来越觉得新环境新模式带来的挑战巨大,过往的经验并不能直接套用在新工作上,这让我十分焦虑。一方面,我急需有所产出,尽快站稳脚跟,另一方面,理清方向和工作流,才能更快盘活资源,让自己更轻松,否则持续被KPI牵着鼻子走,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的节奏都会乱套。然而工作环境无法改变,我能做的只有让自己去适应。 11月里,我读了《OKR工作法》,有点启发,新换公司很容易被各种陌生的信息扰乱视线,失去焦点,OKR的重心便是聚焦,正是我当下需要的。我尝试用Notion实践OKR的方法,结合一直沿用的GTD和PARA,缝合出了一套模板,两个月下来边用边完善,自我感觉到了可以拿出手的程度了。 参考思路 系统分工 上图是我缝合怪系统的思路。 * PARA(绿色):作为分类框架,旨在辨别各项信息、待办所处的状态 * OKR(红色):作为价值标准,在于聚焦主线相关的资源 * GTD(蓝色):执行流程,将主线任务进行到底 思考过程 1. “Area”作为需要长期履行的职责,可以约等于一个阶段的人生主线,基于此,

2024年最爱的三个产品

2024年最爱的三个产品

又到了年终,各种题材的盘点回顾不可缺少,我也不能免俗。今年虽然无比艰难,但在应用上还是没少花钱,明确记得付过费的就有如下几款: * Flomo,国内人气笔记应用。 * Hazel,知名Mac端自动化应用。 * Scapple,老牌白板工具。 * Todoist,老牌GTD应用。 * 黑神话:悟空,想必无需多言。 似乎还挺节制的😊,回到正题,简单讲一下今年对我来说比较重要的3款应用,不局限于上面提到的。 小红书/微信公众号 第一名要给小红书和微信公众号,两个并列。自从去年开始做号,尽管进度缓慢,但这些媒体平台还是给了我远超现实的正反馈,我收获了几百个关注者,通过零星的产品出售获得了少量变现,让我成就感满满。 通过内容生产,我对未来有了一些新的思路,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认真工作,努力生活的思维。 代码和媒体是不需要许可就能使用的杠杆。这两个杠杆是新富阶层背后的杠杆。你可以创建软件和媒体,让它们在你睡觉时为你工作。 ––纳瓦尔 我的内容远谈不上优质,但依然有人喜欢,有人付款,这对我意义很大,给了我被需要的感觉。 感谢每个浏览我内容甚至为之付费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