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

A collection of 13 posts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13-普利策

第十三集 出处 这句话可查到的来源为一本名为《Joseph Pulitzer: His Life and Letters》普利策传记,1924年出版,作者为Don C. Seitz,他曾是普利策创办的《纽约世界报》的广告经理和业务经理。《大西洋》杂志在其1925年2月刊中曾称赞这本传记丰富了美国新闻史。Don凭借理智的洞察力和充分的知识,不仅可以追踪到事件,还可以追踪职业史中任何章节所记录的最非凡职业生涯的冲动。 原文语境 普利策先生费了很大的劲来挑选遗嘱中的受托人。其中一个被考验的人是摩根·J·奥布赖恩,当时是纽约上诉法院的首席法官。编辑邀请这位法官骑马,并向他透露了自己的意图。法官看起来对此很感兴趣,态度接受。 “您对《世界报》怎么看?”普利策先生在事情似乎定下来后问道。 “这是一份伟大的报纸,”法官回答说,“但它有一个大缺点。” “那是什么?” “它从不站在它朋友这边。” “一份报纸不应该有朋友。”普利策先生尖刻地回应。 “我认为
4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12-邪恶盛行的唯一条件是善良者的袖手旁观

第十二集 来源追溯 “邪恶之所以能够得逞,唯一必要的就是好人什么都不做。”这句话常被误认为是约翰·F·肯尼迪或埃德蒙·伯克所说,但实际上其确切出处不明。 Ralph Keyes的《The Quote Verifier》一书讨论了肯尼迪在演讲中引用的混淆不清的引言。Keyes指出,这句话没有被成功追溯到任何来源,尽管它被牛津词典的编辑们评为现代最受欢迎的引言。 埃德蒙·伯克和约翰·斯图尔特·穆勒都曾发表过与这句话概念相似的言论,但都不完全相同。最早的与现代引言相似的引用出现在1916年10月,由查尔斯·F·阿克德(Charles F. Aked)在一次关于限制酒精使用的演讲中提出。阿克德是一位从英国移居美国的著名牧师和讲师。 1920年7月,一位名叫R. Murray Hyslop的爵士在一次会议上引用了这句话,并将其归功于伯克。这是最早将这句话归功于伯克的记录,由研究者Barry Popik发现。 1770年埃德蒙·伯克和1867年约翰·斯图尔特·穆勒都发表过类似的言论,这些言论虽然与引言有相似之处,但并不完
3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11-马拉拉

第十一集 来源考证 我依然没考证到这句话的确切来源,“When The Whole World Is Silent, Even One Voice Becomes Powerful.“这句话的搜索结果大部分都是语录摘要,都称是马拉拉所说,但都没有确切的来源,唯一可确认的是这本书不是出自她的回忆录《我是马拉拉:一位因争取教育而被枪击的女孩》。Quora上也有人问相关问题,未获得完满解答。 马拉拉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英语:Malala Yousafzai;1997年7月12日—),是巴基斯坦的一位以争取女权和女性受教育权而闻名的活动家。2014年,年仅17岁的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是所有诺贝尔奖项中的最年轻获奖人。 诺贝尔奖 马拉拉·优素福扎伊因其为每个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利而奋斗而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她出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山谷。 2008年,伊斯兰塔利班运动控制该山谷时,女子学校被烧毁。马拉拉记录了这些事件的日记,并于2009年由BBC出版。她在日记中公开反对塔利班的恐怖主义政权。一部美国纪录片
3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10-当真相还在穿鞋时

第十集 来源考证 考证这集的引言非常有意思。 我正常使用的搜索引擎是bing,bing可以调用GPT辅助搜索。当我搜索这句格言时,GPT反馈说这话是一个叫查尔斯·斯宾塞·佩雷斯的英国科学家说的,但这完全是GPT胡说八道,查尔斯·斯宾塞·佩雷斯根本查无此人。 于是我又问了一遍,GPT有了新的反馈: 这句话的出处并不明确。它经常被误归于马克·吐温,但实际上并没有确切的证据表明这句话出自他的笔下。这句话的早期版本可以追溯到1710年,当时乔纳森·斯威夫特在「考察者」1中写道:“谎言飞行,真理跛行其后;所以当人们开始不再受骗时,一切都太晚了;笑话已经讲完,故事已经产生了效果。”。1855年,伦敦著名的传道人查尔斯·哈登·斯伯金在一次布道中引用了这句话,并称其为古老的谚语.因此,这句话的确切出处仍然是个谜。 看起来有点靠谱,答案还附了两条链接,一看就看到宝了,其中一条链接到Quote Investigator,这是一个专门追溯引言的网站(大开眼界,我从来没想过有人认真地做这种站)。 对于这句格言,Qu
4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9-流言这东西(勘误)

第九集 原文语境 片头显示这段话是钱钟书所述,我查询后发现大多数结果均称这段话出自「围城」,但实际上「围城」里流感两个字都没有。 豆瓣钱锺书小组有篇帖子包含这段话,下面评论显示,这篇帖子是目前能找到的这段话与钱钟书发生联系的最早帖。 知乎有人询问该段话出处,唯一的回答表示不是出自「围城」,回答下原题主找到说这段文字的出处可能是孙飞的「朝花不夕拾」,没有找到这本书的原文,但该书在各处的信息都有提起这段话,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整体风格看起来很“新概念”。 钱钟书 以下信息摘自豆瓣: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 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 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
2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8-周国平《青春不等于文学》

第八集 原文语境 出自周国平的旧文《青春不等于文学》,收录于2019年出版的合集《何以滋养灵魂》。网上流传很多,随便搜索就有。 周国平 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出生于上海,中国学者、作家,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是中国改革开放后较早研究尼采的学者。 周国平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后留校任教。1993年,周国平发表了《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一举成名。这部著作对尼采思想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博主评价 尽量避坑,他的书能不读就不读,读他不如去读余秋雨,当代有大把的好中文作家可以去读,王小波、史铁生、余华、莫言…… 没有必要把时间浪费在周国平身上,污染自己的认知。
1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7-李咸用《冬夕喜友生至》

第七集 原文语境 冬夕喜友生至 天涯行欲遍,此夜故人情。 乡国别来久,干戈还未平。 灯残偏有焰,雪甚却无声。 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 直译如下: 想要走遍世界的每个角落,深夜中怀念着老朋友。已经很久没有回到故乡了,战争还没结束。灯火将灭,但仍有一丝火焰,雪花纷飞却无声无息。我听说了许多新的事情,和朋友交谈应该能谈到天亮。 李咸用 李咸用,生卒年不详,唐懿宗年间人。 工于诗,杨万里对其极为称赏。屡试不第,与来鹏、范摅、黄宾于等人友善,有《赠来进士鹏》、《赠来鹏》等诗,同修睦酬唱尤多。曾被征辟为推官。作品《冬夕喜友生至》一诗中有:“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之句,首次出现“新闻”一词。《全唐诗》存其诗196首。著有《披沙集》
1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6-论摄影

第六集 原文语境 不好意思开天窗了。 我查了英文原版和译文黄灿然版均没有找到对应的文字,没法找到对应背景阐释。 苏珊·桑塔格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是一位美国作家、评论家、文化理论家和导演,生于1933年1月16日,卒于2004年12月28日。她以其敏锐的智性洞察力和广泛评论现代文化的著作而知名。桑塔格在文学、哲学和艺术等领域拥有深远的影响力,并且对20世纪的文化批评有着深远的贡献。 桑塔格的写作风格以其学术性和访问性并存而被广泛赞誉。她探讨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政治、人类权利、艺术、文学、电影、社会学和哲学等。 她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论摄影》(On Photography),这本书是一系列论文的汇编,批判性地分析了摄影的本质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作用。此外,她的另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是《疾病的隐喻》(Illness as Metaphor),在这本书中,她批判了人们如何将疾病视为比喻,以及这种隐喻如何影响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治疗方式。 桑塔格的职业生涯非常多样化,除了写作,
4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5-宗教经验之种种

第五集 原文语境 完善的行为是三要素之间的关系:行为者、行为对象,以及行为的 受用者。 一个抽象的完善行为,这 三个要素,即意图、实施和受用,应 该彼此适合。假如运用错误的手段或针对错误的受用人,最好的意图 也会流产。因此,任何行为价值的评论家或评估者,都不会仅仅局限 于行为者的意图,而不顾这一行为的其他要素 。最恶劣的谎言,莫过 于倾听者对真理的误解,同样,当我们对付人类的鳄鱼和蟒蛇时,那些 合理论证、宽仁的激动以及同情或正义的感召,都是愚蠢的。圣徒可 能因为自己的诚实,将世界交到仇敌手里。他可能因为不抵抗,断送 了自己的生命。 ——《宗教经验种种》,华夏出版社,P256,第十四、十五讲 圣徒性的价值 本书中译本目前为止有3个版本,商务印书馆唐钺译本,华夏出版社尚新建译本,广西师范大学蔡怡佳/刘宏信译本,本笔记采用的是华夏出版社尚新建译本。 因为对宗教领域的认知近乎空白,
2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4-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第四集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原文语境 这些早期的新闻工作者既寻找不为人注意的声音,也搜索尚未被揭 露的弊案,他们把检视社会中被忽视的角落作为自己的责任,并坚定地将 该责任作为新闻的核心原则。他们记录的世界在信息匮乏的社会中吸引 了大多数人的关注,并立即引来了民众热情的支持。 ——P128,《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出版。 该书2014年9月有再版,我找到的为2011版。 这是一本针对新闻工作者和普通公民的普及性读物。本书的主旨是找出合格的新闻工作者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个人品质,也就是书中总结的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作者经过大量的调查与访谈,对新闻工作者的共识进行了概括和描述。 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 1. 新闻工作首先要对真实负责。 2. 新闻工作首先要忠于公民。 3. 新闻工作的实质是用核实进行约束。 4. 新闻工作者必须独立于报道对象 5. 新闻工作者必须成为独立的权力监督者。 6. 新闻媒体必须成
3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3-新闻的骚动

第三集:新闻的骚动 原文语境 “所谓的“真相”还有许多个不同的版本,所以当谈及一个国家时,我们无法认为每天只有一例事件发生,以为只要新闻机构态度坚定,就定能将事实真相捉拿。新闻也许会自诩为真相的权威,也许会声称找到了正在发生事件的真实答案——尽管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就记录现实而言,这种包罗万象的本事也并非新闻所具备。新闻所做的,不过是通过自己的选择,将某些报道置于聚光灯下,而将另一些报道淡出视线,从而塑造出选择性的事实。 此间凝聚了一股巨大且未被察觉的力量:拼凑一国公民对彼此印象的能力;操纵我们对“他人”看法的能力;在我们的想象中塑造一个国家的能力。” 摘录来自「新闻的骚动」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 片头引言引自阿兰·德波顿「新闻的骚动」政治新闻一章,有提炼精简,我摘抄了丁维版全段的译文如上。 本段主要反应的是新闻传播中“议程设置”的问题。议程设置认为媒体有能力通过决定哪些问题最受关注来塑造公众舆论,媒体对一个议题的报导取向及数量,能够影响受众对这议题的重视程度,虽然不一
4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2-孙石熙

第二集:孙石熙的脉络新闻学 谁是孙石熙 孙石熙(韩语:손석희,1956年7月27日—) 是韩国著名记者、国民主播、实业家。现任JTBC社长。 重要事件 * 2014年4月16日世越号客轮发生浸水事故。孙石熙秉持议题维持,带领记者团队长住事故现场数月,追踪报道世越号船难达200天之久。 * 2016年10月24日起,对“崔顺实事件“进行独家连续报道,凭借超高的民众信赖度,让大楼管理员只为JTBC记者开门,独家取得崔顺实平板电脑,揭发干政证据,使朴槿惠遭弹劾下台。 * 身为保守派《中央日报》旗下电视台,依旧不畏高层压力,批判三星集团,报道李在镕被捕消息。 主要观点 客观地追求事实是孙石熙新闻工作最基本的功夫。 「客观」,并不只是所谓的呈现正反观点,而是要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透过不同方法先找出事情的真相,揭露权力者不愿曝光的黑暗,因此,不仅要主动采访,更不能将搜集到的资讯照单全收,相反的,要检视受访者言谈的真伪,察觉是否有所隐匿。 我们经常看到报导中A指控了B,记者为了两面
3 min read
影视

《新闻女王》片头引言小考古01-Anchor

《新闻女王》大火,真的是好看,每集片头的引言也很有心思,所以我想做点微小的工作,把这些引言的背景梳理一下,让自己涨涨见识。 第一集:Anchor 词义 在《New Oxford American Dictionary》中,Anchor本身是“锚”的意思,由此引申为“赖以依靠的人”,与新闻主播相关的释义是:“主要在北美英语中:广播或体育项目中主持或者协调其他参与者的人(男女都可)”,字典用CBS做了例句示范。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北美英语,为什么是CBS? 第一个被称为“Anchorman”的人 简单查证之后有了以下结果:1952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首先使用“anchor”来形容克朗凯特,表扬和确立他为电视台所发挥的作用。此后,美国其他电视台也开始对电视新闻主持人沿用这一称谓。 为什么新闻主持人是“赖以依靠的人” 二战时期,CBS的主持人爱德华·默罗曾利用无线广播将报道与分析并行向听众传播战时信息,这种方式逐渐影响了美国电视新闻的方向。后来,CBS的新闻节
4 min 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