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论

方法论

普通人的信息管理手册:01心态篇-因囤积信息而焦虑?大可不必!

我每天手机屏幕使用时间超过8小时,囤积各种信息对我来说再正常不过。有趣的内容、干货文章或者新颖工具,都会触发我的收藏冲动,信息囤积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难以抗拒的习惯。 以前,我和很多人一样会因囤积信息这件事而焦虑,觉得不处理完这些信息就是很大的”罪过”,收藏=积灰,稍后=永不,但现在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内耗。 人们热爱囤积,无论对象是金钱食物,还是各种自认为有价值的东西,但极少有人人会为囤积金钱和食物而焦虑,金钱食物固然其有明确的实用价值,可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需求,但当今时代,信息难道不是同等重要的基础资源吗?为什么我们对前者来者不拒,对后者却心存疑虑?基于普遍的常识,人人渴望博学多识,却又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心怀畏惧,这不正是叶公好龙吗? 信息无限增长,个人必然无法全盘吸收,我们所收集的不过沧海一粟,是经过初步筛选后自认为有价值、有兴趣的一点微末。这些积累可能是我们赖以为生的必需,也可能是点缀生活的精彩片段。想通这一点,我们便没必要为广泛地囤积信息感到焦虑,每一次收藏都是一次粗略的甄选,是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因此,只要是主动收集,我们就

方法论

笔记:建立最有系统的笔记方法,轻松掌握所有知识 feat. Tiago Forte(姜饼资视频)

早上起床看到了姜饼资的新视频,竟然是与Tiago Forte的对谈,大喜过望!姜饼资好棒! 二话不说直接边看边记了笔记,本文即视频笔记。 视频链接:建立最有系统的笔记方法,轻松掌握所有知识 feat. Tiago Forte 如何制作『未来派得上用场』的笔记?(你储存各种东西,但在未来的某一天,你如何知道或记得你所收集的这些记录?我记过一些有趣的东西,但我记不得具体的细节) Tiago Forte的建议是建立类别,别把所有东西堆在一起,按para的方法建立类别。 当你有个归类的地方,你就会发现更多类似的东西。 PARA为你提供了一系列的容器,在一旁随时待命着,当你在生活中注意到那些事情时,你就知道该把它们放在哪个地方,当到了重新审视它们的时候,你就会知道现在有哪些让你可以查看的分类。 如何命名笔记的标题? Tiago Forte觉得笔记的标题没那么重要。他寻找资料的主要方式是搜索,搜索的是整篇内容,标题只是文档第一行。 但他会简洁地表达他对某篇笔记内容的第一想法。(但其实这已经是

方法论

为什么我仍认为剪藏是必要的以及当下操作办法

无数”知识管理“圈和”笔记达人“都谈论过一个观点:“剪藏没有必要,重要的是用自己的话记下来。”然后举例说,卡片笔记的代表人物 Niklas Luhmann 的卡片内容如何简洁: 1. 一张卡片仅记录一件事 2. 每张卡片都有独立的编码 3. 卡片与卡片之间建立连接 我同意后半句记录要用自己语言写,但不同意前半句剪藏不重要。 剪藏的必要性 卢曼学术背景给他提供了稳定全面的资料库 卢曼长期在比勒费尔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直到1993年退休,他首先是一个学者,其所拥有的学术资源远非我们这种在社会上漂泊的普通人可以比拟,依托大学,他等于间接拥有了稳定全面的资料库,无须个人独自建立,事实上,卢曼在记录卡片时也不乏对原著的索引。 因此,当我们尝试通过笔记去积累自己的资源或者经验,但凡存储空间允许,完全没必要放弃对原文原著的保存。我们最终需要的是一个长期稳定可复用的资料库,而缺少原文或者原著去提供必要上下文,基本的脚手架变无从建立。 资料的不稳定性让保存到本地成为最佳选择 我们身处在一个变幻莫测的

方法论

对第二大脑(CODE/PARA)的一些新思考

– CODE是一个以战养战,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法论。 – 以项目驱动的话,其衍生品PARA其实是始终面对的是一个较小规模的资料库。 – 如果从0开始,这可以说是聚焦,但大多数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囤积了不少未整理的资料。 – 作者提供的解决方案其实是比较偷懒的,即整体归档了之,后面随缘(通过要用时搜索,复盘时回顾)。 – 尽管作者强调定期复盘资料库(这很大程度受GTD的影响),但显然对于一些可能有价值但当下无法提供产出的资料容易形成错判。 – 关键问题在于PARA是一个知识系统的骨架,缺乏一个更细致的、针对具体文件处理的操作指引。 – 也因此,当不少博主使用单一工具去讲这套方法论的时候,我跟着实操下来,是感觉不太匹配,是需要一个更为细致的操作细则充当它的血肉的。 – 即,PARA可以作为流程上的规则,但实操层面需要其它方法作为指引。 延伸阅读:爆肝大更:打造第二大脑,摆脱无话可说和FOMO

方法论

爆肝大更:打造第二大脑,摆脱无话可说和FOMO

《打造第二大脑》是效率界的热门书,本来以为只是畅销大家蹭蹭流量,自己看下来才发觉确实是一本有料的书,完全值得爆肝推荐! 全书内容已经整理在图片中,不再赘述。笔记里讲讲我个人的看法: 1. CODE是一个更适合工作,更精确点说适合创意工作者的系统,这里并不是说它适用范围窄,而是说,在这个领域CODE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 整个系统主打的是一个以战养战和大力出奇迹。 – “以战养战”指的是,整个系统首先是围绕”专案/项目”去组织资料,很强调目的性和操作性,迫使我们去更有针对性地获取、筛选和运用资料。 – “项目”有明确的目标和截止时间,自带驱动力,基于此收集信息,并通过”组织”、”萃取”,用”构想列岛”和”海明威桥”连结起来,缩小规模确保聚焦,不断分享中间产物获取反馈,系统自身的压力和系统内比较顺畅的各项流程,塑造了一个储备充足、供给畅通的能够”大力出奇迹”的工作流。 3. CODE其实并不十分依赖具体的工具,尽管它强调数字化的优越性,但如果仅仅依赖操作系统的文件管理系统和搜索,依然是足以跑通的,但我们看到的各项介绍和教程基本

方法论

《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读书笔记01-极简主义创业者

《小而美:持续盈利的经营法则》的书名翻译并不准确,原书名正如书中不断提及的,原名是“极简主义创业者”,这是一本实操性很强的指引手册。 作者萨希尔·拉文吉亚是一个有实操经验的创业者,他所创立的Gumroad经历了从盲目追求规模增长到持续盈利的蜕变。作者正是基于自身的创业过程梳理出了这本小书。 过去若干年,我们已经见惯了互联网公司的各种“起号”方式——找到一个赛道,拉融资,上规模,无限竞争,熬死对手或自己。承平时代,这一切不失为一场场波澜壮阔的商战,创业者通过资本杠杆的撬动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一旦进入艰难光景,很多事情就会变得一地鸡毛,惨淡收场,ofo如是,滴滴如是,每日优鲜如是,“失败者”的名单可以无限拉长。这些失败带来的不光是一个个思路的溃败,对于投身其中的每个普通人来说,也是野望激情被快速扑灭,全部生活陷入巨大风险的过程。 因此,对于个人来说,用极简主义的方式去运营自己的一番事业就是对冲整体性风险的手段之一。尤其在抖快微红这些工具正盛的当下,人人都可以利用自己的专长和兴趣去获得一定的关注,从中获得改善生活的收益也是越发常见的事情

方法论

家人们,做自媒体全靠1000个铁粉撑呀!

2004年,《连线》杂志的主编Chris Anderson提出了”长尾理论”的概念,指出长期以来,人们聚焦头部畅销的20%的产品或服务,而总体量占80%的利基小众产品或者服务却无人问津,互联网改变了这一点,利基市场虽然冷门,但是因为体量巨大,盘活这部分市场累计的收益总和非常可观,Google、亚马逊、网飞均获益匪浅。 2008年,《连线》杂志的第一任主编凯文·凯利基于”长尾理论”提出了”1000个铁粉(1000 true fans)”的说法。 铁粉(true fans,真正的粉丝)被定义为会购买你生产的任何东西的人。 长尾让巨头们从利基市场聚合了更多的用户,加强了话语权,单体创作者,不得不面临被更多压价的命运,很多人选择抱团取暖,但是,如果方向得当,满足前提,利基市场可以让创作者更多的回报。这个前提即寻找到1000名真正的粉丝。 设想一个保守的模型: 如果每个铁粉在你身上每年花费他们一天的工资,哪怕金额更少,只有每年100元,1000铁粉一年也能带来10万收入,对一般人来说,

方法论

Paul Graham谈有想法就别退缩

美国著名程序员、博客作者和技术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个人网站上的长文《How to do great work》给仍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适合每位对自己仍有期望的朋友反复阅读。下面是本文的第二十六部分摘录,也是最后一篇。 Believe it or not, I tried to make this essay as short as I could. But its length at least means it acts as a filter. If you made it this far, you must be

方法论

Paul Graham谈始终要保持的还是好奇心,好奇心是成就自己的关键

美国著名程序员、博客作者和技术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个人网站上的长文《How to do great work》给仍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适合每位对自己仍有期望的朋友反复阅读。下面是本文的第二十五部分摘录: Notice how often that word has come up. If you asked an oracle the secret to doing great work and the oracle replied with a single word, my bet would be on “curiosity.” That doesn’t

方法论

Paul Graham谈让好奇心驱动你,而不是声望或者竞争

美国著名程序员、博客作者和技术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个人网站上的长文《How to do great work》给仍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适合每位对自己仍有期望的朋友反复阅读。下面是本文的第二十四部分摘录: It’s ok to want to impress other people, but choose the right people. The opinion of people you respect is signal. Fame, which is the opinion of a much larger group you might or might

方法论

Paul Graham谈士气的要素

美国著名程序员、博客作者和技术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个人网站上的长文《How to do great work》给仍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适合每位对自己仍有期望的朋友反复阅读。下面是本文的第二十三部分摘录: An audience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morale. If you’re a scholar, your audience may be your peers; in the arts, it may be an audience in the traditional sense. Either way it doesn’t

方法论

Paul Graham谈如何维持自己的士气

美国著名程序员、博客作者和技术作家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其个人网站上的长文《How to do great work》给仍然雄心勃勃的年轻人提了一些建议,适合每位对自己仍有期望的朋友反复阅读。下面是本文的第二十二部分摘录: Husband your morale. It’s the basis of everything when you’re working on ambitious projects. You have to nurture and protect it like a living organism. Morale starts with your view of life. Yo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