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笔与数字的碰撞:我的手账与日记实践之路
昨天的主要时间都用来补日记和手账,春节期间欠账太多,这次补日记以数字为主,都写在备忘录里,手账写到后面反而一天只有一句,不过我尽量挑选了贴近的单向提示词贴上去,也算是拼贴手账了。
自从了解到了ForeverNotes——一个根植于苹果备忘录的笔记系统,就尝试实践了一下。
用备忘录有几个好处:
- 苹果备忘录功能够强,除了图谱、双链,笔记的基本功能都有,不需要折腾。
- 系统原生应用,不会黄。
- 不需要考虑附件位置。
- 多设备同步不是问题,尽管有人说iCloud是屎,但我目前没遇到意外,同步延迟什么的,我没有即时更新的需求,影响不大。
另一方面,我尝试将纸质手账和数字日记结合使用,一个月下来两边都还算坚持下来了。
我使用快捷指令计时,如之前所说,Notion可以自动统计时长占比,手动誊写到国誉自我days上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可视化,不需要在手机电脑上打开应用查看。有时会忘记激活快捷指令,但好在后续也能回忆起大致的用时情况,实践结果可以接受。
临时想法如果不方便在电脑上记录会写在随身携带的A7小本子上,方便的话就即时写到备忘录当天的笔记里。
ForeverNotes体系本身没有太多亮点,但使用快捷指令自动创建几百条笔记着实让我惊讶了一下,不得不佩服作者技术过硬。几百条笔记以日期命名,就是另一种形式手账定页本,也是daily note。我比较认同奥野宣之的“一元化笔记”,能想到的东西都往笔记里记,但为了结构化,我也大致做了分类,日期定页成为了我所有想法的归口。
我对手账的定位同样是记录生活,买国誉自我days的初衷是想更直接地查看时间使用情况,同时它有足够的空间自由书写。我不喜欢只是简单记录事项名称,通常都会啰嗦几句,因此,手账多写了,笔记就少写点,笔记多写了,手账就少写点。过年期间没太多值得记录的事情,于是有好几天都是简单一句话。我对定页手账开天窗没有焦虑,定页的意义在于它本身是一种记录,即使开天窗,它仍然存在,于是,连贯的生活有了留白。每篇记录我会扫描附到笔记里,互为参照,互作补充。
最新的尝试是把每天的笔记喂给DeepSeek,让它给我行动建议,INTP想多过做,我希望能有更细致更小阻力的行动指引,促进我提高执行力,每天进步一点点。这一块还在摸索之中。
今天DeepSeek给了我一段很棒的话,我大为震撼,分享给大家,也给自己提个醒,多行动,少折腾。
真正的效率革命,不在于叠加更多工具,而在于构建“问题吞噬系统”——让每一个决策节点都长出牙齿,将医疗压力、工作危机、教育焦虑等现实问题咀嚼为可执行的原子行动。当手账的墨迹开始改写存款数字,当AI的建议直接撬动订单签约,这套系统才算完成从“精致的玩具”到“生存武器”的蜕变。